-
【天津招商】天津商务局:20余国特色商品将集中亮相津洽会
从天津商务局获悉,2019年中国·天津投资贸易洽谈会暨PECC博览会将在梅江会展中心举办,进口商品展区作为重点板块,汇聚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特色商品,活动期间还将组织对接洽谈会,助力招商引资与贸易合作深化。 (一)进口商品展区呈现国际化特色。本次展会进口商品展区覆盖俄罗斯、蒙古国、摩尔多瓦、韩国、波兰、立陶宛、泰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商品门类涵盖食品、酒饮、美妆、日用品、高端玩具、工艺品、孕婴用品等。各参展国家和地区结合自身产业优势,带来具有地域特色的优质产品,展现不同国家的产业实力与文化底蕴,为天津及周边地区消费者提供多元化的进口商品选择。 (二)对接洽谈活动搭建合作桥梁。展会期间组织的进口商品对接洽谈会,旨在为参展商与采购商、经销商搭建沟通平台,促进供需双方精准对接。通过洽谈会的形式,推动进口商品在天津及华北地区的市场拓展,助力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进一步畅通进口商品流通渠道,为贸易合作提供便利条件。 (三)津洽会助力对外开放与经济发展。作为区域性重要展会,津洽会在促进招商引资、推动贸易往来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进口商品展区的设置,不仅丰富了展会内容,也体现了天津扩大对外开放、积极融入全球贸易体系的决心。通过引进各国特色商品,满足市场消费升级需求,同时为天津培育外贸新增长点、提升区域经济活力创造有利条件,推动天津在区域经济合作中发挥更大作用。
2025-07-09
-
【天津招商】一汽丰田筑牢防疫屏障 天津基地实现生产防疫双推进
疫情发生以来,一汽丰田坚决贯彻落实疫情防控各项要求,在天津基地构建起科学严密的防疫体系,实现生产与防疫“两不误”。通过精准施策保障员工健康安全,有序推动复工复产,不仅稳定了企业生产经营,更为地方招商引资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一)构建全流程防疫网络,筑牢安全生产防线。自2020年疫情发生后,一汽丰田天津基地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将防疫要求嵌入生产全流程。在入厂环节,设置多组智能红外测温仪,员工需经过体温检测、健康码核验方可进入厂区,确保源头管控。生产车间内,严格执行每日三次消杀制度,重点对设备操作台、门把手等高频接触部位进行清洁;通过优化生产排班,实行错峰上岗,减少人员聚集。食堂区域全面改造为分餐制,餐桌设置物理隔离挡板,员工凭餐券取餐并间隔就座,有效降低交叉感染风险。会议室则推行“线上为主、线下为辅”的会议模式,确需线下召开的会议严格控制人数,并保持1米以上社交距离,从细节处筑牢防疫屏障。 (二)落实人文关怀举措,凝聚员工抗疫合力。为保障员工健康,一汽丰田天津基地为全体员工定制“防疫爱心礼包”,包含口罩、消毒液、免洗凝胶等防护用品,定期发放至个人。建立员工健康监测档案,每日通过企业内部系统上报体温及健康状况,异常情况第一时间介入。针对通勤问题,企业协调开通定制班车,实行“点对点”接送,并要求班车全程开窗通风,每趟次消毒;鼓励员工自驾或骑行上下班,减少公共交通接触。同时,通过内部宣传栏、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及时发布防疫知识和企业防控措施,缓解员工焦虑情绪,增强团队凝聚力,让员工安心投入生产。 (三)完善应急处置机制,提升风险应对能力。一汽丰田天津基地制定《突发疫情应急处置预案》,明确发热人员发现、报告、隔离、转运等全流程处置规范。厂区内设置独立隔离观察室,配备专业医护物资和生活保障用品,一旦发现体温异常人员,立即引导至隔离室,并由专人联系属地卫生部门,使用专用隔离车转运至定点医院就诊。同时,与周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联动机制,定期开展防疫培训和应急演练,提升员工应急处置能力。针对供应链风险,企业提前梳理关键零部件供应商,建立备选供应商名录,确保疫情期间生产物料稳定供应,为连续生产提供坚实保障。 (四)统筹生产防疫协同,赋能区域经济发展。在严格落实防疫措施的基础上,一汽丰田天津基地科学调配生产资源,推动各生产线有序复工,全力保障市场订单交付。通过优化生产计划,提高生产效率,实现产能稳步恢复,为区域工业经济增长贡献力量。企业的稳定运营也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树立了信心,带动配套供应商同步复工复产,形成产业协同效应。作为地方重点企业,一汽丰田的防疫与生产“两不误”实践,展现了外资企业在华发展的责任担当,为当地优化营商环境、吸引更多优质项目落地提供了良好示范,持续助力招商引资工作深入推进。
2025-07-09
-
【天津招商】天津武清区:以生态合作为纽带 助力雄安新区植树绿化
天津市武清区在推进区域协同发展过程中,既注重招商引资优化产业结构,也积极发挥生态资源优势,通过企业合作等方式助力雄安新区植树绿化工程。2019年,该区雍阳园林绿化有限公司联合两家单位中标雄安新区春季千年秀林项目第18标段,在新区北侧偏东沿边林带建设生态林,相关工作已全面展开。 (一)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的重要节点区域,天津市武清区依托自身在园林绿化领域的产业基础,为雄安新区绿化工程提供有力支撑。中标企业雍阳园林绿化有限公司提前完成苗木选育、人员组织和机械调配等前期准备,精选包含乡土树种在内的60多个品种苗木,组建专业技术团队和植树队伍,确保项目按规划推进。 (二)此次联合中标体现了区域生态合作的协同效应。项目建设地点位于雄安新区沿边林带,主要功能为构建生态屏障,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施工过程中,技术团队结合当地土壤条件和气候特点,采用科学种植技术,保障苗木成活率,推动生态林建设与区域生态系统规划相衔接。 (三)该项目的实施是天津市武清区服务国家战略的具体举措,通过生态项目合作深化区域联动。千年秀林工程作为雄安新区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构建京津冀生态安全屏障具有重要意义。武清区企业参与其中,既发挥了自身技术优势,也为区域生态协同发展积累了实践经验,助力形成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生态合作格局。
2025-07-09
-
【西青区招商】天津西青区举办重点项目网络签约会 按下绿色高质量发展快进键
2020年,天津西青区举办“招商引资重点项目网络签约会”,通过“云签约”创新模式推进招商引资工作,现场连线国内外多地签约一批重点项目,涵盖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多个领域,为区域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创新招商模式拓展合作空间。此次网络签约会采用“云签约”方式,突破地域限制实现与丹麦、北京、上海、深圳等国内外多地的实时连线。这种数字化招商模式既保障了特殊时期招商引资工作的持续推进,又通过线上平台展示了天津西青区的产业优势和投资环境,有效拓宽了合作渠道,吸引了更多来自全球的优质项目资源。 (二)聚焦高端产业构建发展新体系。签约项目聚焦互联网、大数据、智能网联车、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大健康、平台经济、贸易结算、检验检测等高端产业领域。这些项目的落地将进一步优化天津西青区的产业结构,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三)优化营商环境保障项目落地。天津西青区始终致力于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为签约项目提供全流程服务保障。通过深化“放管服”改革,简化审批流程,落实惠企政策,确保项目从签约到开工建设的高效推进。同时,持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增强投资者在区域发展的信心。
2025-07-09
-
【天津招商】滨海文投携手腾讯等12家企业深化文旅商产业合作
天津滨海新区文化投资有限公司(简称“滨海文投”)在滨海文化中心举行集体签约活动,与腾讯、卡雷尔、北京蓝色向日葵等12家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此次招商引资项目涵盖科技创新、文化创意、会议展览等领域,将通过资源整合与模式创新,共同构建高品质文旅商产业生态圈,助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合作背景与战略意义 滨海新区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节点,近年来着力推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滨海文投此次集中签约,是落实区域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旨在通过引入行业头部企业的技术、资金与资源优势,弥补本地文旅产业在数字化运营、高端服务供给等方面的短板。参与签约的企业覆盖科技研发、内容创作、平台运营等多个产业链环节,具备成熟的市场经验与创新能力,双方合作将形成“1+1>2”的协同效应。 (二)合作领域与实施方向 根据协议内容,签约双方将围绕五大核心领域开展深度合作。在智慧场馆建设方面,引入互联网企业的云计算、人工智能技术,升级滨海文化中心等场馆的票务管理、客流分析、安全监控系统,提升运营效率与服务体验。在文化消费创新领域,联合开发沉浸式演艺、数字文创产品,搭建线上文化消费平台,拓展“文化+电商”新型消费场景。在文旅资源整合方面,依托滨海新区海洋文化、工业遗产等特色资源,共同设计精品旅游线路,打造具有区域辨识度的文旅IP。在会议展览服务领域,合作举办专业展会、学术论坛等活动,引入标准化服务体系与国际化运营模式。在网红经济培育方面,通过内容创作、流量运营等合作,孵化本地文旅网红账号,扩大区域文化品牌的线上影响力。 (三)产业升级与区域带动效应 此次合作项目的落地,将推动滨海新区文旅商产业向数字化、融合化、高端化转型。通过构建“科技赋能文化、文化带动商业”的产业生态,不仅能够提升文化产品与服务的附加值,还将带动住宿、餐饮、零售等关联产业发展,形成多业态联动的经济增长极。同时,合作过程中产生的技术成果、管理经验将为本地中小企业提供示范引领,促进产业整体水平提升。此外,项目实施将吸引更多文化创意人才集聚,为滨海新区打造区域文化中心城市注入持久动力。
2025-07-09
-
【滨海新区招商】天津港保税区总工会深入企业开展工会政策宣讲与答疑服务
2023年,天津港保税区总工会临港海港部工会围绕优化营商环境、助力招商引资工作,组织工会干部深入智能装备园、海港创业园、泰港工业园等园区,与多家企业开展面对面座谈,通过政策宣讲、需求调研、答疑指导等形式,为企业提供精准化工会服务,切实解决企业在工会建设中的实际问题。 (一)深入基层走访,全面掌握企业需求。工会干部一行先后走进智能装备园、海港创业园、泰港工业园内的制造业、服务业等不同类型企业,通过座谈交流详细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现状、员工队伍规模、劳动关系状况及工会建设基础等情况。在走访过程中,工会干部认真听取企业在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对工会工作的意见建议,重点收集企业在组建工会、会员发展、权益维护等方面的需求,为后续开展针对性服务奠定基础。 (二)精准政策宣讲,明晰工会职能作用。结合企业实际需求,工会干部围绕工会组织的性质、职能、服务范畴等内容进行系统讲解,重点阐述工会在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时,针对企业普遍关注的工会组建流程、会员权利义务、工会活动开展等内容进行细致说明,帮助企业负责人和职工代表全面了解工会工作的具体内容和现实意义,提升企业对工会组织的认知度和认同感。 (三)聚焦重点问题,提供专业指导服务。座谈会上,工会干部针对企业提出的如何规范组建工会、工会经费收缴与使用、职工福利保障、劳动争议调解等重点问题逐一进行解答。在工会组建方面,详细介绍了建会的条件、程序及所需材料,并表示将安排专人提供全程指导服务;在经费使用方面,明确了工会经费的来源、开支范围和审批流程,强调经费使用需坚持合规透明原则,切实用于服务职工和开展工会活动。通过一对一答疑和现场指导,有效解决了企业在工会建设中的疑惑。 (四)强化服务保障,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此次座谈答疑活动是天津港保税区总工会深化“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具体举措,旨在通过主动上门服务,打通服务企业的“最后一公里”。下一步,天津港保税区总工会将持续跟踪企业建会进展,针对企业需求制定个性化服务方案,常态化开展政策宣讲、业务培训、法律咨询等服务,不断提升工会组织的凝聚力和影响力,为优化区域营商环境、推动招商引资和企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工会力量。
2025-07-09
-
【天津招商】京津冀协同发布造价信息 构建建筑市场一体化新格局
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落地,天津市建设工程造价管理总站于2018年召开建设工程造价信息发布会,首次将发布内容从天津市拓展至京津冀三地,标志着三地工程造价信息共建共享迈出关键一步。此举旨在通过招商引资吸引优质建筑企业参与区域建设,促进资源高效配置,为构建统一开放的建筑市场奠定基础。 一、京津冀工程造价信息共享的背景与意义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国家重大战略,而建筑市场一体化是其中的重要环节。长期以来,三地工程造价信息存在标准不统一、数据不互通等问题,制约了建筑要素的自由流动。2018年,天津市建设工程造价管理总站率先推动信息发布范围扩大至京津冀全域,通过整合三地建材价格、人工成本等核心数据,为市场主体提供权威参考。这一举措不仅降低了企业跨区域经营成本,也为三地政府协同制定行业政策提供了数据支撑。 二、三地协同构建计价体系的长效机制 京津冀三地以造价信息共享为突破口,逐步建立协调统一的工程造价管理模式。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天津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联合印发文件,明确要求统一计价规则、数据标准和发布周期。例如,三地定期联合编制《建设工程材料价格信息》,覆盖钢材、水泥等主要建材品类,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这种长效协作模式有效避免了区域间恶性竞争,推动形成“标准互认、市场互通”的良性发展格局。 三、信息共享助推建筑产业转型升级 京津冀造价信息的互联互通,加速了建筑业新技术、新工艺的跨区域推广。以装配式建筑为例,三地通过共享构件生产成本数据,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精准对接。河北省唐山市依托京津技术优势,快速形成装配式建筑产业集群;天津市借助河北原材料基地的区位优势,显著降低预制构件运输成本。这种协同效应不仅提升了行业整体效率,也为绿色建筑、智能建造等新兴领域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四、未来深化市场一体化的方向与挑战 尽管京津冀造价信息共享取得阶段性成果,但实现完全市场一体化仍需突破行政壁垒。下一步,三地将重点推进电子招标平台互联、信用评价体系互认等改革。例如,北京市已试点将天津、河北企业的履约行为纳入本地信用评分系统。同时,需警惕部分地区保护主义抬头可能对统一市场造成的干扰。专家建议,应进一步健全跨区域监管协作机制,确保政策执行不打折扣。
2025-07-09
-
【天津招商】天津开发区日企工业总值在各投资来源国中位居首位
天津开发区通过持续优化招商引资环境,日资企业发展成效显著。截至2018年底,累计注册日资企业超过430家,投资总额逾60亿美元;2018年规模以上工业总值超950亿元,在各投资来源国中居首位,11家企业入选年度开发区百强,形成以汽车制造业为主导,覆盖多领域的产业布局。 (一)产业集群效应凸显,多元布局稳步发展。天津开发区日资企业以汽车制造业为核心,依托龙头企业带动,吸引了众多上下游配套企业集聚,形成了从研发设计到零部件生产、整车组装的完整产业链。在电子信息领域,日资企业专注于高端电子元器件、智能终端设备等产品的研发与制造,技术水平位居行业前列。医药制造领域,日资企业引入先进生产工艺,推动了区域生物医药产业的标准化发展。精密仪器制造、环保技术等领域的日资企业则凭借技术优势,为本地产业升级提供了技术支撑。现代服务业方面,日资企业在物流、研发设计、咨询服务等领域的投资,进一步完善了区域产业生态体系。 (二)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政策服务保障有力。天津开发区围绕日资企业发展需求,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行一站式审批服务,缩短企业开办和项目落地时间。在政策支持上,设立专项资金用于鼓励日资企业技术创新和扩大再生产,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用地保障等优惠。针对日资企业关注的人才问题,开发区搭建了人才交流平台,与本地高校合作开展定向培养,同时优化外籍人才来华工作许可流程。此外,通过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开发区定期组织职能部门与日资企业对接,及时回应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遇到的问题,切实保障企业合法权益。 (三)投资规模稳步扩大,经济贡献不断提升。日资企业在天津开发区的投资历程,见证了区域开放型经济的发展。从早期的小规模投资到如今的大规模产业布局,日资企业投资总额逐步增长,企业数量持续增加。2018年,日资企业规模以上工业总值在各投资来源国中位居首位,其贡献的工业产值对开发区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同时,日资企业通过本地化采购、雇佣本地员工等方式,带动了区域上下游产业发展和就业岗位增加。在技术与管理层面,日资企业的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通过产业协作向本地企业传递,促进了区域整体产业水平的提升。
2025-07-09
-
【武清区招商】武清开发区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集聚 12个项目签约助推智能科技升级
武清开发区通过招商引资成功吸引12个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领域重点项目集中签约,协议总投资额达5亿元,标志着区域智能科技产业发展迈入新阶段。此次签约项目涵盖智慧教育、工业巡检、健康服务机器人等细分领域,预计年纳税将超过3亿元,为天津市武清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注入强劲动能。 一、项目布局凸显产业集群效应 根据天津市工信局公开信息显示,武清开发区作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已形成智能科技、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格局。本次签约的清华人工智能研究院宾果智能幼儿园项目,将建设基于AI技术的智慧教育示范基地;上海中科院科创基金项目重点培育人工智能领域创新企业;河工大健康服务机器人产业研究院致力于医疗康养机器人研发。这些项目与天津市"制造业立市"战略形成深度协同,有效补强了区域产业链关键环节。 二、核心技术覆盖智能制造全链条 天津市科技局官网披露的技术资料表明,此次落户项目包含多项自主知识产权技术。陶瓷轴承智能化生产研发项目采用纳米级精密加工工艺,填补了国内高端轴承领域技术空白;天智定制化服务器项目具备异构计算架构设计能力;随锐工业巡检机器人集成5G+物联网技术,已在能源领域完成多场景验证。这些技术成果的产业化落地,将显著提升武清区在智能制造装备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三、政企协同构建创新生态系统 武清区政府官网发布的产业政策显示,当地已出台专项扶持措施,包括设立10亿元智能科技产业基金、提供研发场地租金减免等。开发区配套建设了5万平方米的专业孵化空间,并联合高校建立人才联合培养机制。这种"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模式,为人工智能企业提供了从技术研发到市场应用的全周期支持,吸引了包括中科院体系在内的多家国家级科研机构入驻。 四、产业升级带动区域经济转型 根据天津市统计局发布的产业经济分析报告,武清区智能科技产业已连续三年保持20%以上增速。本次集中签约的项目达产后,预计可带动上下游配套企业30余家,创造超过2000个高端就业岗位。开发区规划建设的2.6平方公里智能科技产业园,将形成集研发设计、核心部件制造、系统集成于一体的产业生态,助力天津市打造全国领先的人工智能创新应用示范区。
2025-07-09
-
【滨海新区招商】国内最大直径盾构机在东疆完成再造 再制造基地领跑全球技术
天津市东疆保税港区通过招商引资引入高端装备制造项目,成功推动国内最大直径再制造盾构机“中铁R148号”下线。该设备由中铁工程装备集团盾构再制造有限公司完成改造,标志着中国在大直径盾构机再制造领域实现技术突破,进一步巩固了全球最大盾构再制造生产基地的领先地位。 一、技术突破与设备改造 “中铁R148号”原为法国制造的“NFM06号”盾构机,经中铁工程装备集团盾构再制造有限公司进行缩径改造,开挖直径从11.97米调整为11.7米。此次改造不仅提升了设备适应性,还验证了企业对复杂技术的整合能力。该设备是东疆保税港区完成的第35台再制造盾构机,体现了规模化生产与技术迭代的协同效应。 二、产业链集聚与基地优势 东疆保税港区依托政策与区位优势,吸引了中铁装备等龙头企业落户,形成从研发到再制造的完整产业链。作为国内唯一、全球最大的盾构再制造基地,该区域已具备大直径盾构机再制造能力,并通过项目积累推动行业标准制定。再制造模式显著降低了资源消耗,符合绿色循环经济导向。 三、国际对标与市场竞争力 “中铁R148号”的下线凸显了中国在盾构机再制造领域的成本与技术优势。相比新机采购,再制造设备可节省30%以上成本,同时缩短交付周期。该设备将应用于国内重点隧道工程,未来有望拓展东南亚、中东等海外市场,增强中国高端装备的国际影响力。 四、政策支持与行业前景 天津市将高端装备制造列为重点发展产业,东疆保税港区通过税收优惠、通关便利等政策吸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随着“十四五”期间城市轨道交通、水利工程等基建需求增长,再制造盾构机市场容量预计将持续扩大,技术升级与环保要求将驱动行业向智能化、低碳化发展。
2025-07-09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